首页 > 文明园地 > 名师说 > 正文     濮阳网-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


红岩淬信仰之光 师心启时代之魂
——论《红岩》中的教育启示与时代传承

作者:  文章来源:  字体: 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5 11:08:26   

当历史的罡风掠过歌乐山巅,那镌刻于《红岩》血色篇章中的铮铮铁骨与灼灼信仰,便如不灭的星辰,穿透时空的帷幕,直抵当代教育的精神腹地。这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召唤我们,将先烈的“岩石品格”刻进少年血脉,最终托举民族复兴的星穹。

以钢铁意志铸就教育之魂

江姐面对竹签刺指的酷刑凛然道:“竹签子是竹做的,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!”。这一宣言犹如一道光,超越时空,直击当代教育的核心命题——信仰教育。

这启示我们,作为新时代教育者,须以“红岩精神”为炬,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锚定信仰坐标。正如许云峰狱中独挖地道却将生路留给战友,诠释“牺牲自我,成就大我”的信仰高度,我们也当以此淬炼学生的精神脊梁。

课堂即战场,当代教育应以学科细节织就信仰的具象图谱。以“渣滓洞绝食斗争”的集体尊严、“狱中联欢”诗句的希望之火为“针”,以学科知识为“线”,将抽象的信仰转化为可感的精神图谱。用教育者特有的细腻,在课堂这方“战场”上,让红色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历史,而是能触摸到的“集体尊严”与“希望之火”,让信仰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。

教师即火种,当代教育应以静默坚守守护教育初心的信仰传承。 如同华子良装疯十余年的“静默坚守”,我们在分数焦虑的洪流中,不追名逐利,不随波逐流,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,守护着“教育是传递信仰”的初心,以“火种”般的韧性传递信念——像红岩般温柔却坚定,让信仰的薪火在学生心中慢慢燃烧,成为抵御世俗功利的精神力量。

于苦难叙事中锻造生命韧性

“石缝砺学”,在匮乏中重构挫折教育。小萝卜头在阴森牢狱中以碎石为笔、地灰为纸,其“石缝中的学习”恰是逆境教育的极致隐喻。当代青少年困于“无菌温室”,而红岩英烈在酷刑与黑暗中仍高唱“把牢底坐穿”。我们可设计“可控逆境体验”,如通过生存训练、公益实践,让学生体悟“有限资源中的创造”(如狱中《挺进报》的印制),以此淬炼创造与求知本能。

“浩气淬魂”,在绝境中升华信念。江姐目睹丈夫头颅高悬城楼仍从容赴任,此非麻木,而是将悲痛升华为使命。当代挫折教育往往止步于“抗挫力”培养,缺乏将“创伤”转化为积极动能的桥梁。红色逆境教育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烈行为背后的理想信念、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(如通过深度红色研学走进白公馆、渣滓洞),将对历史苦难的认知,转化为对自身时代责任的体认,形成“责任基因”。

从英雄群像到教育共同体的构建

《红岩》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,不仅在于其革命主题,更在于它打破了“个人英雄主义”的叙事框架,塑造了多元身份在共同信仰下凝聚的命运共同体。从工人成岗、富家子刘思扬,到双枪老太婆、伪装疯癫的华子良,这些角色为当代教育者构建协同育人同盟提供了深刻隐喻。

以共同信仰为纽带,实现从目标统一到价值认同。渣滓洞中的革命者虽有不同分工,但“为人民解放而战”的信念使其行动高度协同。教育者同盟也须超越分数、升学率等短期目标,锚定“人的全面发展”这一教育本质,形成价值共同体。

以教育目标为轴线,实现资源整合的“协同作战”。双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与狱内行动里应外合,映射出学校、家庭、社区资源的整合逻辑。教育者可通过“教联体”等载体,建立“定期沟通、资源共享、问题共解”的常态化机制,形成“课堂教学—家庭教育—社会实践”的全流程育人闭环。

革命先辈以生命熔铸的理想之光,穿透历史暗夜,昭示着民族觉醒的磅礴伟力。历史启示我们,今日教育者必当秉持如磐初心,将这份“精神基因”,深植于新时代少年心中。三尺讲台,承载无声的坚毅;半截粉笔,凝聚开智的锋芒——让我们以真理之剑廓清思想迷雾,以信念之擎撑起复兴苍穹。㉕

作者系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高占伟小学语文工作室 艾敬娜




责任编辑:冯牧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