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的日子,外面总是裹着一层放松的甜。那天傍晚,我带两个孩子到龙湖沙滩玩儿。当时,夕阳正把沙池浸成一汪温柔的金色,连空气里都飘着暖融融的光。孩子们取出小桶和小铲子,立刻扎进沙堆里玩儿。我蹲在旁边看:他们的小手翻飞着,拢起细沙堆成弧形的墙,又屏息凝神掏出条弯弯曲曲的隧道,他们的睫毛上都沾着金闪闪的沙粒。
后来,他们想起来要灌水。我们一桶水一桶水向沙堆上浇,而那一桶一桶清水刚触到沙面就“倏”地矮下去,顺着隧道的缝隙、沙粒的间隙,悄没声儿地向底层钻,连一点儿水痕都不肯留下。孩子们起初急得直跺脚,后来索性趴在沙堆前,瞪着那些“逃跑”的水咯咯笑——原来,即使有再精巧的隧道,如果人们摸不透沙子的性子,也留不住想留的东西。
这场景撞进我心里时,我忽然就想起了课堂。我们这些老师,总是在课本上费尽心机堆“知识隧道”:标红的定义、划重点的段落、罗列的公式,就像孩子们精心勾勒的沙墙轮廓,生怕遗漏了一丝一毫。可多少时候,那些文字刚被学生抄进笔记本,转身就成了沙里的水呢?考试一结束,生活里一遇着难题,就悄悄溜走了,留不下半点痕迹。
其实,应该让他们攥在手里的,是孩子玩沙时那份鲜活的东西:是发现“水总从最松的地方流走”时的专注观察,是把隧道挖得更深时调整角度的琢磨,是见水渗得慢了就拍手欢呼的、对规律的敏感。就像后来儿子突然抓起一把湿沙捏成团,举到我面前时他眼睛发亮:“妈妈你看!攥紧了就不漏水啦!”——那些在试错里悟到的“攥沙的力道”、从失败里攒下的“护水的巧劲”,才是比隧道本身更要紧的本事。
教育大抵就是这样:我们教的是如何堆沙子,最终要让他们学会的,是怎么和脚下的世界好好打交道。㉔
新闻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