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华龙区第八中学在全校广泛开展“中华经典诗词进校园”活动,通过文化熏陶,道德教化,情感激发,培养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,探索了一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。
首先是充分认识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,切实加强对“中华诗词”诵读活动的领导
中国是诗歌王国,中华民族是酷爱诗歌的民族。中华诗词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,它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有无穷的艺术魅力。孔子曰:“小子何莫学夫诗?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,可以事父事君。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,一部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诗史,特别是唐宋时期所兴盛的近体诗和词,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存在形式。从白居易、苏轼、李清照、辛弃疾直至鲁迅、毛泽东、柳亚子、叶剑英,他们的诗作,名垂汗青,万古流芳,永照后人,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,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营养。
因此,我们说,“中华诗词”诵读,这是中华诗词文化的开拓延续,这是精神文明的巍巍殿堂,这是繁荣富强的咽喉桥梁。中华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,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。让中华诗词陶冶学生的情感,让中华诗词塑造学生的心灵,让中华诗词完善学生的人格,普及校园诗教,不仅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精粹得以存亡继绝的大事,也是提高民族审美品格和生存智慧的根本举措,是 ‘以德治国’、‘以德育人’的重要内容,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固本培根的千秋大业。
二是充分彰显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,切实加强对“中华诗词”诵读活动的组织。
加强诗词教育,以诗育人是学校语文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。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诗词教学工作,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,创新方法,创新机制,创新管理。
加强组织领导。为进一步推动“诗词进校园”这一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,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,学校成立了诗词教育领导小组,各班级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。从上至下形成网络,层层有人抓、项项有人管,实行“五抓”,即抓活动落实,每学期都举行校园诗词教研活动;抓网络建设,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,使诗词进校园工作形成横到边,纵到底的责任网络;抓宣传发动,积极开展宣传活动,动员师生全体参与,全员活动,全程管理,将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,建立浓郁的诗教气氛;抓组织到位。着重抓好校园诗词教育和学生诗词诵读指导教师两支骨干队伍,学校有人抓、班级有人管、教师任主角。做到校内校外有活动,教室前后有名诗句,;抓典型引路,树立诗教活动中的好典型,让典型引路,实行传、帮、带,做到学、比、赶、超,实现了领导到位、认识到位、工作到位。
落实课堂教学。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,在教师的指导下,现代学生完全可以进入诗词的诵读、欣赏阶段。我们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。小学生以记忆诵读为主,逐步做到背诵诗词70首。
三是充分体现中华诗词的教育力量,切实加强对“中华诗词”诵读活动的延伸
为充分发挥诗词对学生的陶情、益智、美德的功能,我们以活动为载体,强劲推动诗词进校园工作。
开展中华诗词鉴赏活动。诗词是清泉,荡涤着心灵的尘埃;诗词是甘露,滋润着求知的心田。增强少年儿童的诗词鉴赏兴趣,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是诗词进校园的基础。我们发扬传统诗词的吟诵、歌唱传统,在班级成立诗词吟唱小组,组织主题班会等研讨诗词创作。倘佯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,我们随浪漫李白梦游天姥,追豪放苏轼放歌赤壁,想现实杜甫抒发忧国情怀,忆凄凉屈子汩罗江之惆怅,陪忧伤李清照独上兰舟,望悲壮陆放翁指点江山。品位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的落寂;揣摩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的凄凉无奈;感受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塞外狂歌;追忆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的悲壮磅礴;感叹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的悲戚;赞美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豪气,这无不显示了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。
组织中华诗词诵读展演。中华诗词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丰富多彩,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创造的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。学校以课堂教学的诗词为主要内容,组织师生自编、自演诗词歌曲,朗诵、吟唱优秀诗词作品,体现了诗中有乐、乐中有情的独特意境。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,陶情了养性,提高了素养,又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。
“中华诗词”诵读,是国家的号召,是文明的希望,是素质教育的载体,是民族精神的温床。诗词进校园,像初生的婴儿,像灿烂的曙光,像阳春之曲,像涓流弹唱,这是人文的进步,这是理想的启航,这是文明的传递,这是历史的荣光!作为接力者,第八中学将全力以赴,用百倍的努力和百倍的信心,再接再厉,再创辉煌!
新闻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