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之寒露
甲:人类共同的遗产,中国独特的文化,风雅相伴的时节,天人合一的华夏。
乙:这里是昆吾小学“天地有节,与时俱进”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。
我是宣讲员申昊霖,我是宣讲员孙艳丽。
甲:
咏廿四气诗·寒露九月节
唐·元稹
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。
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。
化蛤悲群鸟,收田畏早霜。
因知松柏志,冬夏色苍苍。
乙:让我们在诗人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寒露九月节》的诵读中走进“寒露”这个节气。
甲: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,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;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。
乙:“寒露”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“白露”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如果说“白露”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,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,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。那么“寒露”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,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,露珠寒光四射,如俗语所说的那样,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。
寒露之三候
甲:“寒露三候”又是指的什么呢?
乙:“寒露三候”是指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第三候的“菊有黄华”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隊列大举南边。
寒露之特点
乙:寒露时节天气有什么特点呢?
甲:寒露节气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,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,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,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,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。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寒露过三朝,过水要寻桥”,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,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。可见,寒露期间,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。更多的地区,更多的人们,开始用“寒”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。
乙:寒露节气还容易产生雾和烟霾。由于受到高压控制,大气层稳定,在连日无风的情况下,聚集在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和工厂排出废气、粉尘不容易扩散,也会形成烟霾天气,如果空气中湿度大还可形成雾、霾混合的天气。
寒露之农事
甲:在农事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?
乙:“寒露不摘棉,霜打莫怨天”。是说寒露时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,遇降温早的年份,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。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,双季晚稻正在灌浆,要注意间歇灌溉,保持田间湿润。
甲:对,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“寒露风”的危害。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,这时,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,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,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。
乙: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,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℃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,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,争取在早霜前收完,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,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“硬心”,降低食用、饲用和工业用价值,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。
甲:在节气习俗方面,古人有登高的习俗。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,生机勃勃,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。北京人尤喜欢登高,景山公园、八大处、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,重九登高节,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。
乙:寒露时节在养生饮食上要注意,自古秋为金秋也,肺在五行中属金,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,“金秋之时,燥气当令”,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,如果调养不当,人体会出现咽干、鼻燥、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。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(肺)为宜。应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同时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以增加体质。
甲:寒,是天地之气,是人间之象,更是心灵之美。总有一份千年不老的寒意,在古典诗词里代代绵延。“寒雨连江夜人吴”,那是王昌龄留在芙蓉楼上的别绪离愁?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那是杜牧留在岳麓山的秋日背影?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,那是“中秋男神”苏东坡的幽人雅致。
乙:露,挂在树叶草丛间的一颗晶莹水滴,大地孕育,上天降生。夏虫不可语冰,露的生命也只在倏忽之间。它起于黄昏,穿越长夜,只为遇见早晨。它的生命甚至抵达不了正午。这一粒小小的水珠,却滴入中国节气与文学的幽深里。
甲:是呀,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在屈子的行吟里,它是贯通神人两域的圣洁与孤高。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”在曹操的短歌里,它表达着生命苦短、人生无常。“槛菊愁烟兰泣露,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”在晏殊的咏叹里,它是寂寞与相思的珠泪……
乙:循四时之变,应万物之势,品百味自然,歌智慧人生。
甲:同学们,让我们在昆吾小学“天地有节,与时俱进”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课程里去拥抱自然和传统,去亲近诗歌和哲学,去为天地立心吧! (改编:霍朝鹏 解读:申昊霖 孙艳丽)
新闻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