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:“城市有多大,他的办公室就有多大。”33年来,他以道路当纸、扫帚为笔、汗水作墨,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。
有人说:“他是这个城市起得最早的人之一。”33年来,当人们还沉睡在梦乡的时候,他已走上寂静的街头,和许多环卫工人一起,为城市梳洗打扮、装点容颜。
他就是我市城市美容师的出色代表、华龙区环卫局第七清扫保洁公司经理于德山。
由于兄弟姐妹多,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,1986年,年仅16岁的于德山初中毕业后,便毅然选择了苦、脏、累的环卫工作。从那时起,每天凌晨4点多,于德山就会准时出现在街头,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。
辛苦工作一个月后,于德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——68元。“现在看68元不算什么,但对当时的我来说,就是一笔巨款。这些钱不仅可以养家糊口,还让我有了自豪感。”于德山说。
因此,他更加珍惜这份工作。从朝霞微泛的黎明到夕晖尽染的傍晚,从艳阳炽烈的盛夏到雪花飞舞的隆冬,马路上留下了于德山身着橘红色马甲、手持扫帚和簸箕、埋头清理垃圾的身影。
1995年,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,正赶上麦忙季节。于德山一心扑在工作上,全然顾不上家里10多亩熟透的麦子。结果,一场风雨袭来,麦子全部倒在了地里,于德山的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。
还有一次,正赶上我市马颊河集中整治行动,于德山的妻子让他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儿子,结果他把接儿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。当忙完工作回到家里,他才猛然想起儿子,匆匆赶到学校。此时,偌大的校园里,只剩下儿子一人泪汪汪地趴在教室窗台。他一下子把儿子搂到怀里,眼眶也不禁红了起来……
在多年的工作中,于德山总结出一套“清扫经”:重点路段勤打扫,人多之处见空扫,垃圾多时突击扫,饮食摊旁轻轻扫,灰尘多时压着扫。此外,他还用心琢磨,改良了一种叫“铁夹子”的垃圾捡拾工具。这种工具既可以捡拾烟头、纸屑等垃圾,又可以减少环卫工人的弯腰次数,使保洁工作变得既省力又高效。在他的带领下,华龙区环卫局的环卫工人每年捡拾的烟头都在4吨以上,他负责清扫的辖区数次被评为“全市精品示范区”。
2015年夏天,正值我市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的关键时期。一场暴雨袭来,市城区一片狼藉,特别是市城区黄河路因下水道排水不畅,到处是污水淤泥。“污水淤泥一天内必须清除干净,复审工作一定要取得胜利!”接到任务后,于德山带领30多名环卫工人火速赶到现场,迅速展开清理工作。炎炎烈日、酷热难当,他顾不得;污水遍地、臭气熏天,他也顾不得。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后,严重堵塞的下水道终于被疏通,污水淤泥也不见了踪影,于德山与30多名工友却变成了泥人。
33年投身于清扫一线,33年挥洒青春与汗水,于德山从“小于”变成了“老于”,也从一名环卫临时工变成了清扫保洁公司经理,成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、省级劳动模范。在荣誉面前,于德山没有丝毫骄傲,而是倍加努力。“为了城市的整洁,无论多脏、多累、多苦,我都愿一直坚持下去。”一句朴实的话语,是于德山对工作的坚定承诺。(记者 李振涛)
新闻热点